棉铃虫LF60品系中不同抗性基因的分离开题报告

 2023-02-16 09:35:42

1. 研究目的与意义、国内外研究现状(文献综述)

深入了解abc转运蛋白在昆虫对bt毒素抗性过程中的作用,会加深我们对bt对害虫作用机制和害虫对bt抗性机制的了解。

tanaka(2013年)在sf9细胞中使用体外生物检测法说明了在cryac毒素存在的环境中bmabcc2具有介导细胞肿胀的功能,而且比家蚕钙粘蛋白btr175强10-1000倍 。

此外,使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进行的一个双电级电压钳试验表明bmabcc2对cry1ac毒素形成孔洞的能力比btr175强5000倍 (tanaka et al.,2016a)。

剩余内容已隐藏,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!

2.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

目标:将abcc2基因上缺失6个碱基的品系从原始品系棉铃虫lf60品系中分离出来。

内容:lf60品系相比于室内敏感品系scd对cry1ac毒素具有1000多倍抗性,之前的研究发现该品系abcc2基因倒数第三个外显子缺失6个碱基,cdna上有73bp的插入 ,导致产生提前终止密码子,蛋白表达不完整。

根据该品系与scd品系杂交f1代存活率,算得抗性显性度为0.6,这与abcc2基因是隐性遗传所相悖。

剩余内容已隐藏,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!

3.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

研究方法:诊断剂量处理法,单对杂交法,dna提取技术,pcr扩增法技术路线:先将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杂交,得到杂合基因型,利用分子技术得到杂合的突变基因,最后纯化为纯和基因突变。

实验方案:lf60品系雄虫与scd雌虫单对杂交,后代用区分剂量处理,存活的个体作为f1代,选择f1代雄虫与scd雌虫杂交,理论上后代包括四种基因型,在缺失6个碱基的位点设计引物,根据pcr跑出来的条带选择具有突变的个体,由于突变是隐形遗传,将这些个体与scd单对处理,用诊断剂量处理,选择存活率低的单对,后代自交后再通过pcr得到突变纯和的品系。

可行性分析:诊断剂量法经过之前大量实验,可准确区分抗性个体与敏感个体。

剩余内容已隐藏,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!

4. 研究创新点

通过分离ABCC2基因缺失6个碱基的品系,发现该基因的突变与Cry1Ac的抗性无关,推测Cry1Ac高水平抗性可能是由两个或多个基因控制的,加深了昆虫对Bt抗性机制的了解。

5. 研究计划与进展

LF60品系雄虫与SCD雌虫单对杂交,后代用区分剂量处理,存活的个体作为F1代(2017年9月到10月)选择F1代雄虫与SCD雌虫杂交,理论上后代包括四种基因型,在缺失6个碱基的位点设计引物(2017年11月到12月)。

根据PCR跑出来的条带选择具有突变的个体,由于突变是隐形遗传,将这些个体与SCD单对处理,用诊断剂量处理,选择存活率低的单对(2018年1月),后代自交后再通过PCR得到突变纯和的品系(2018年3月)。

剩余内容已隐藏,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!立即支付

课题毕业论文、文献综述、任务书、外文翻译、程序设计、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。